清虎村里三烈士
——清虎村村名的由来
马力(1920-1946)
清虎村位于海复镇中部,它是以烈士沈连清、施朝虎的英名命名的。
沈连清,1926年出生,1945年入伍,1946年在淮海战役中牺牲。施朝虎,1922年出生(又说1925年),1942年入伍,1944年牺牲。两位烈士牺牲后,为了纪念他们,家乡人民把村名改为清虎村。但记载两位烈士具体生平事迹的史料,已经散轶在战火之中。英烈的名字成了后人唯一可凭吊和追怀的。
与海复镇清虎村还有关联的烈士就是战地铁笔梁永仁。梁永仁,笔名马力,1920年出生在海复镇逸先街。他从小勤奋好学,先后就读于慕畴小学、海复小学、通师侨校和海门中学。
1941年,梁永仁在海门中学参加学生运动,为学校墙报写了多篇进步文章,强烈谴责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,得到众多师生的支持和拥护,因而遭到学校当局多次警告。但他毫不动摇,继续从事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,结果被校方开除学籍。
回家后,他一面摆设出摊,秘密出售进步书刊,一面坚持看书学习,探求革命真理。后至通师侨校读书,与学校彭迪颖老师在海复镇办过书店,出售进步书籍。后来参加东南警卫团,由于擅长写作,被分配到苏中四分区机关报《江海报》任编辑。1943年春,东南县委创办《东南报》,梁永仁调去任主编,并以马力为笔名从事党的新闻工作。 清虎村村委会
1943年5月,马力新婚才3天,就告别亲人,奔赴报社。在日伪疯狂围剿、“清乡”的艰苦岁月里,他深入前线采写新闻,经常通宵达旦地赶写赶印。为了进一步揭露日伪的血腥罪行,从1944年下半年开始,在办好《东南报》的同时,他精心策划、编写了《血腥的旗帜》一书。1945年1月底,长达5万余字的部分原稿在一次行动中化为灰烬。马力毫不气馁,克服各种困难补充材料。但大部分材料无法补全,这已成为历史的遗憾。《血腥的旗帜》,尽管内容残缺,但仍然是一份有价值的历史资料。
由于当时环境恶劣,工作过度疲劳,马力得了胃病后,得不到及时医治,但他还照样坚持工作。后不幸于1946年11月去世,时年26岁。
马力是早年东南地区杰出的新闻工作者,为表彰他的革命功绩,上级追认他为革命烈士,墓建在清虎村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