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天立地真英雄
——海滨村村名的由来
海复镇海滨村是以烈士汪詧的英名命名的。
汪海滨(1914-1942)
汪詧,字海滨,1914年11月23日(又说1924年)生于海门三阳镇。从小随父母迁居海复镇老街即现在烈民街。父亲汪本,开照相馆,同时又给人看牙治病。小学毕业后,汪海滨便随父母一起照相、看牙。为了生计,曾在上海警察训练班受训,当过警察,返乡后又被伪军拉去当过壮丁。
汪海滨少年时代,正处于垦牧地区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。受到江允升等共产党人的影响,他憎恶封建统治,倾向革命。
1937年,日军大肆进犯中国,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。11月,汪海滨怀着满腔革命热情,他利用壮丁训练的机会,一面组织收缴地主枪支,一面在海复镇公开张贴告示,动员招募青壮年参加抗日。队伍很快扩展到100多人,他出任中队长。不久,薛斐然部队来海复镇,该中队与薛部汇编成一个大队开往吕四,编入颜秀五部队,随即开往泰州,后编入李明扬部,汪海滨在该部五大队四中队任中队长。汪海滨在颜部地下党的教育培养下,懂得了更多的马克思主义和抗日救国的道理,于1942年(一说1940年)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从此,他更加坚定了抗日救国的信心和决心。
海匪出生的颜秀五,面对日寇大举进犯,却与李明扬、李长江等打得火热,屡次阻挠援助新四军抗日。1940年6月29日,李长江等部向新四军挺进纵队驻地发起进攻。汪海滨率四中队在港口镇随王澄、姚力发动了震惊苏北的“港口暴动”。暴动后,汪海滨带领部队奔赴炮火连天的郭村,投入到新四军挺进纵队,参加了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战斗中。战斗结束后,汪海滨带领的起义部队受到了粟裕等首长的亲切接见和表扬。后归入到王澄所任的新四军挺进纵队新五团,汪海滨任一营营长兼教导员,后任三旅教导队参谋、重机枪连连长、七团参谋长等职。汪海滨英勇善战,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员。先后参加黄桥、灵甸港、汇龙镇、三厂等地战斗。1942年12月28日,在如东苴镇战斗中不幸阵亡,年仅28岁。
汪海滨牺牲后,时任苏中第四专员公署主任季方,亲自为他的墓碑题字:“汪海滨烈士之墓”。并题词:“牺牲小我,成全大我。美灵可风,安息斯所。”
为了永远缅怀这位革命英雄,1943年启东抗日民主政府把海复镇南街东边命名为海滨村,1948年当地一所学校也被命名为海滨小学。人民公社化时期,称为海复公社8大队。1983年名复东村。2001年并入清虎村。 |